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儿科 > 小儿外科疾病

儿科一般治疗措施

2014-03-22 10:03:18  

一、儿科护理特点

   儿科护理工作是治疗疾病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患儿所需要的护理时间和内容都比成人多。护士除了按时对医嘱进行实施并进行基础护理、生命体征的监测外,还要针对小儿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儿科工作要求护士要明白患儿(尤其是小婴幼儿)的要求,了解他们的感受,及早发现问题,及时予以干预。所以,儿科护士不仅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娴熟的技术,还要能利用多种方式与患儿沟通,时时关注他们的安全。还能够对家长进行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为患儿提供全面的照顾和支持。

   小儿的病情较急、进展快,尤其婴儿不会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不适或要求,以往又从来没有离开过家长及家庭环境,因此儿科的护理有其独特之处。

    (一)进行细致的临床观察

    小儿生病时的临床表现与成人不同.婴儿还不会诉说自己的不适。例如新生儿抽搐时很少表现为全身性肢体的抽动,而仅表现为闪眼、下颌抖动或局部肌肉的抽动等。中毒性菌痢可在典型大便出现之前先出现中毒症状、抽搐。有维生素A缺乏的患儿,头常侧向光线较暗的一侧睡。婴儿啼哭可以为正常的生理要求或为病态的一种表现,熟练的护理人员可以辨别出两者之间哭声的差异。

   (二)营养

    合理及足够的营养是保证疾病痊愈的一个重要方面。就以奶类而言,由于疾病的需要,婴儿的奶类有脱脂奶、全奶、酸奶、蛋白奶等等。原先有偏食的患儿,入院初期还应予以适当的照顾,否则会出现拒食,患儿得不到足够的营养摄人。小儿代谢旺盛.每天需要的水分相对较多,因此要注意水分的补充。

    (三)心理护理非常重要

    患儿进入陌生的医院环境,容易产生恐惧心理,不少孩子住院后,家长尚未离开,就大声哭闹;较大的孩子往往表现为沉默寡言、闷闷不乐;个别者整夜不寐、拒食、拒绝接受治疗,甚至逃出医院。因此病房环境要整齐、清洁、安静、舒适;护理人员必须动作轻柔,以和蔼耐心的态度来接触患儿,使患儿感到虽然变换了环境,但仍如在家里一样得到同样的亲热与温暖(如拍、抱、喂饭、讲故事、组织游戏等等)。对新入院的患儿更应特别关心,逐渐消除他们的顾虑,积极配合医疗及护理。

    (四)预防医源性疾病

    医源性疾病是指小儿在接受诊断及治疗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在原有疾病的基础上又患新的疾病。例如:①医院内的交叉感染:污染的空气及排泄物通过呼吸道或皮肤,在患儿之间或工作人员和患儿之间由于密切按触而发生交叉感染,例如新生儿室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及流行性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的发生。②药源性二重感染:指在应用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抗代谢药物等治疗过程中出现的新感染,以并发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及革兰阴性菌感染为常见。③由于诊断或治疗所造成的医源性感染,如留置导尿管引起的尿路感染,中心静脉导管引起的相关感染。④医源性失血,尤其对新生儿的多次抽血作生化检查而造成的失血性贫血。⑤血制品输入后引起的各种感染,如肝炎、疟疾、艾滋病等。⑥医源性的药物损害:某些药物在取得疗效的同时可对肾、耳及神经系统等造成损害。所以在医疗及护理过程中要预防医源性疾病的发生。

    (五)关注患儿的意外伤害

    近年来,住院患儿的意外伤害的预防得到护理界的高度重视,如何使已经生病的患儿不再有意外伤害发生,是护士必须关注的。除日常工作中的“三查七对”外,还有患儿的有效识别,利用门警系统防止患儿走失,加设安全栓以加固床栏,备有温水壶防止患儿烫伤,长期卧床患儿避免产生压疮,病房地面应采取防滑等。

二、饮食疗法

    合理的饮食对疾病的辅助治疗亦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饮食不当,可加重病情,甚至危及生命。例如急性肾炎患儿于尿少、水肿明显阶段给以高盐或高蛋白的饮食,可加重水肿及肾脏负担,使病情恶化;苯丙酮尿症的患儿,若以母乳或一般的牛乳喂养,可使症状加重。疾病期间的膳食可分以下几类:

    ()一般治疗膳食

    包括流质、半流质、软食、普通饮食。

    1.流质饮食  为液体,不用咀嚼就能吞咽,进入消化道后容易吸收。如米汤、薄藕粉、牛奶、豆浆、肉汤、鸡汤、蛋花汤、果汁等。适用于高热、极度衰弱、因口腔或咽喉疾患导致吞咽困难者、急性胃肠炎及肠道手术后的患儿。一般每23小时进食一次,每天68次。由流质供给的热能及其他营养物质均不足,故只适用于短期应用。

    2.半流质饮食  呈半流质状或羹状,便于咀嚼、吞咽及消化,介于软食与流质饮食之间。饮食中含极少的纤维素,食物不能用油煎炸。粥、麦片粥、面条、面包、饼干、蛋羹、鱼羹、豆腐、肉末羹、蒸蛋及冬瓜、黄瓜、西红柿等含纤维素极少的蔬菜,均可作为半流质饮食的食品。一般在两餐半流质饮食之间加一顿流质饮食作为点心。适用于发热、体弱、咀嚼或吞咽有困难者、轻度消化道疾病及手术后的恢复期。一般每23小时进食一次,一天56次。饮食中水分较多,故选用的食物以营养价值较高者为宜。

    3.软食  食物要烹调成细、软、烂,使易于咀嚼、消化。软食介于普通饮食与半流质饮食之间,如稠粥、烂饭、馒头、面条、肉末、鱼羹、蒸鱼、蒸蛋、鸡丝及含纤维素较少的瓜菜类。适用于低热、疾病的恢复期、轻度胃肠道疾病或咀嚼不便的患儿。一日进食三餐,其所含热能及各种营养素均可满足机体的需要。

    4.普通饮食  膳食内容与健康小儿相当,但要选含丰富营养、充足热能的食物。一日三餐。

    (二)试验膳食

    1.干膳食  选挥含水分少的食品,如米饭、馒头、烙饼、鱼、肉、鸡等。进食干膳食时一般不另加饮水。主要用于尿Addis计数及尿浓缩功能试验。

    2.潜血膳食  膳食中禁用肉类、绿叶蔬菜、动物肝脏及血等。一般此种膳食连续3天。用于检查消化道是否有出血。

    3.胆囊造影膳食  胆囊造影前一天中午及造影时,用高蛋白、高脂肪膳食(如选用油煎荷包蛋)促使胆囊排空。用于检查胆囊及胆管功能。

    (三)特殊治疗膳食

    1.高热能膳食  即在一日3餐普通饮食之外另加23餐。可选用含热能较高的食物,如鸡蛋、牛奶、黄油、蛋糕等。适用于营养不良、消耗性疾病(如肿瘤、结核)、手术前的准备及手术后的恢复阶段。

    2.低热能膳食  即在一日3餐普通饮食中减少脂肪、碳水化合物的量,但要保证每日蛋白质、维生素的需要量。可选用瘦肉、鱼、蛋、豆类及其制品和含糖量少的蔬菜。如进食低热能膳食后患儿有饥饿感,可补给含油量少的蔬菜。适用于单纯性肥胖症的小儿。

    3.少渣膳食  膳食中的纤维素量少时可帮助消化并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脂肪含量亦应减少。适用于肠炎、伤寒、痢疾、消化道出血及胃肠道手术后的恢复期。可选用鱼、蛋、牛奶、豆腐、瘦肉末、各类瓜类及马铃薯等。

   4.多渣膳食  膳食中的纤维素含量较多,可姒刺激肠蠕动、促使排便。适用于习惯性便秘的患儿。可选用含纤维素较多的各类蔬菜,如韭菜、芹菜、荠菜等。

    5.高蛋白质膳食  一般在一日3餐中添加含蛋白质较多的食物,如蛋、瘦肉、鸡、鱼、豆制品等,或于两餐之间添加上述食物。适用于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营养不良性水肿、慢性消耗性疾病、肾病综合征、肝硬化、手术前的准备及手术后恢复期的患儿。

    6.低蛋白质膳食  减少膳食中蛋白质的量,其不足的热能由碳水化合物补充。适用于急性肾炎的少尿期、尿毒症及肝性脑病等。可选用马铃薯、甘薯、淀粉及含糖量较多的水果等。

  7.少盐或无盐膳食  每日膳食中含钠量<0.5g时为无盐,<1.5g时为少盐。用于心、肝、肾疾病引起的水肿及高血压患儿。为了调味,可加入钾盐或加糖、醋等。

    8.冷饮食  如冰牛奶、冷冻饮料。主要用于扁桃体切除术后,可以预防创面出血。冰牛奶亦可用于消化道出血者。

    9.特殊疾病的膳食  如糖尿病、肾脏病、肝脏病等可根据不同的病情,予以不同的膳食。

    (四)婴儿的治疗性乳品

     如脱脂奶(短期内用于腹泻患儿)、酸奶(主要用于腹泻的患儿)、蛋白奶(主要用于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等。

 三、药物治疗

    药物是治疗疾病过程中的重要手段之一,但药物有其副反应、毒性反应及过敏反应等不利于机体的方面,因此选择药物治疗时必须全面衡量药物的利弊。能用一种药物可以治愈的疾病,无需选用两种或更多的药物;能口服药物取得良好疗效者,不必采用注射给药。小儿用药时要考虑到年龄的生理解剖特点。孕母用药能影响胎儿的发育;乳母用药后,某些药物可以进入乳汁,影响乳儿。

    (一)药物剂量计算

    小儿用药剂量计算方法有根据年龄、体重、体表面积或成人剂量折算等多种方法,其中以体重方法计算最常用。

    l.根据年龄计算  剂量幅度大、不需要十分精确的药物,如止咳药、营养药等可按年龄计算,比较简单。

    2.根据体重计算  每日剂量=患儿体重(kg)×每日每千克体重所需药量。此法简单,但对年幼儿显得剂量偏低,对年长儿显得剂量偏大。弥补的方法为年幼者可选药物剂量范围的高值,而年长者取其低值。但由此法计算出的每日总量不能超过成人药量。

    3.根据体表面积计算  按体表面积计算更为合理,因其与基础代谢、肾小球滤过率等生理功能关系更为密切,适合于小儿及成人。

    小儿药物剂量=小儿体表面积(m2)×药物剂量/m2)。

    体表面积的计算可查表,亦可由体重来推算:

    <30kg小儿体表面积(m2)=体重(kg)×0.035+0.1

    >30kg小儿体表面积(m2=[体重(kg)-30]×0.02+1.05

    4.按成人剂量折算  较适合于幼儿期以后的小儿。有些药物只有成人剂量而无小儿剂量,可按以下方法推算,但所得剂量常偏小,故不常用。

    小儿剂量=成人剂量×小儿体重(kg)/50,适用于体重在50kg以下者;或小儿剂量=成人剂量×小儿体表面积(m2)/1.73

    ()小儿药物治疗的特点

    药物动力学的研究发现,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受到药物分子的大小、pH、细胞膜的通透性、体内水的比例、药物与蛋白质结合的程度、肝脏内的代谢及肾脏排泄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小儿(尤其新生儿)用药时要注意到下述特点。

1.药物与蛋白质结合能力低者,该药的药理效果较差,新生儿期下列药物与血清蛋白的结合力较差:氨苄西林、氯霉素、呋喃西林、吗啡、苯巴比妥、阿托品等。

    2.有些药物对新生儿及早产儿而言(尤其在生后2周内肝脏酶系统的发育未成熟),药物不能很好的在肝内进行代谢,解毒作用缓慢而易出现毒性作用。如地西泮的半衰期成人为18小时,而早产儿为54小时;氯霉素不应用于新生儿,以免产生“灰婴综合征”。

    3.新生儿尤其未成熟儿的肾功能未完全发育成熟,肾小球的滤过率到3个月~1岁时才达到成人水平。肾小管分泌功能在新生儿时仅为成人的5%,药物排出减少而在体内蓄积,到6个月时才达到成人水平。由于各种原因而致急、慢性肾衰竭时,应用药物时要考虑到这一因素。

    4.药物在组织内的分布随年龄而异。以脑组织为例,年龄较幼者,脑内巴比妥类、吗啡、四环素的浓度较年长儿为高。不同年龄期对药物的反应也不相同,如新生儿的呼吸中枢对吗啡的作用较为敏感,易出现呼吸抑制。

    5.药物对小儿的生长发育的影响。性腺激素可促进骨骼的生长,但最后却使骨骺与骨干过早融合,影响最终身高;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造成生长障碍;四环素可引起牙釉质发育不良。

    6.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联合应用时要考虑到药物之间的相互影响。

    7.遣传因素也可对药物产生影响,如家庭中有G-6-PD缺乏症者,对新出生的小儿要检查是否有G-6-PD缺乏,否则不慎应用某些药物可导致溶血。

    (三)乳母用药

    下列药物可经乳汁排出,如水杨酸盐、苯巴比妥、抗甲状腺药物、阿托品、地西泮、溴化物、雌激素、口服避孕药、利福平、四环素、红霉索及其他一些抗生素。有些药物在乳汁中的浓度甚至较乳母血中的浓度还高。因此乳母用药时要考虑药物对乳儿的影响。

    (四)给药方式

    口服为首选方法,片剂可研碎加小量水后用小匙沿口角慢慢灌入口中,神志不清、昏迷者采用鼻饲法给药。婴幼儿因臀部肌肉较少,故肌注少用。新生儿鼻部和支气管黏膜薄嫩、血管丰富,安乃近、肾上腺素稀释后可分别作滴鼻和气管内给药。小儿皮肤薄、体表面积相对大,外用药容易被吸收,不能涂抹过多。有时在儿童急救中快速建立静脉通路比较困难,此时可采取骨髓腔内穿刺给药。

    (五)抗生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在儿科临床应用时要慎重。

    1.抗生素  长期应用抗生素可带来一些不良后果,如药物的副反应、细菌耐药、严重时出现二重感染危及生命等。有些抗生素(如氨基糖苷类)对听力有影响,可造成药物性耳聋,由于婴儿对听力减退的主诉难以表达,一般的检查也很难发现昕力异常,故应用这类抗生素时一定要考虑到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更不应对耳毒性抗生素采取联合应用。

    2.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  主要用于:替代体内产生不足及治疗某些疾病。应用时应该特别注意以下几点:①诊断未明确前不轻易使用;②细菌性感染时若需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必须在有效的抗生素控制感染的基础上短期应用;③病毒感染时尽量不用,如患有水痘或以前未患过水痘而最近接触过水痘者,最好不用或停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若临床上确实不允许停药者,应加强临床观察;④结核菌素试验阳性的患儿,若因其他疾病需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最好加用抗结核药物;⑤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的过程中出现应激状况(如严重感染、手术)时需增加剂量,防止危象出现。

来赞一下
近回首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