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儿科 > 小儿消化道疾病

小儿消化系统特点

2014-01-12 01:24:10  

  一、解剖生理特点

    小儿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能量相对较成人多,而消化器官发育尚未完善,如胃肠道受到某些轻微刺激,比较容易发生功能失调。因此,儿科医师应了解小儿消化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

    (一)口腔

    新生儿及婴幼儿口腔容量小,齿槽突发育较差,口腔浅,硬腭穹隆较平,舌短宽而厚,唇肌及咀嚼肌发育良好,且牙床宽大,颊部有坚厚的脂肪垫。这些特点为吸吮动作提供了较好的条件。新生儿出生时已具有吸吮和吞咽反射,生后即可开奶。

    新生儿及婴幼儿口腔黏膜薄嫩,血管丰富,易于受伤,清洁口腔时,务必谨慎擦洗。幼婴唾液腺发育差,分泌量极少,故口腔比较干燥,生后34个月时唾液分泌开始增加,56个月时明显增多,由于口底浅,故常发生流涎,称为生理性流涎。3个月以下小儿唾液腺中淀粉酶低下,不宜喂淀粉类食物。

   (二)食管

    新生儿及婴儿的食管呈漏斗状,黏膜纤弱、腺体缺乏、弹力组织及肌层尚不发达,易发生溢乳。新生儿食管的长度约为1O11cml岁时约为12cm5岁时长16cm,年长儿达2025cm。食管全长相当于从咽喉部到剑突下的距离。插胃管时,从鼻根至剑突的距离作为插入的长度。新生儿、婴儿的食管下括约肌发育不成熟,控制能力差,常发生胃食管反流,但大多数婴儿至810个月时症状消失。此外,婴儿吸奶时进入过多空气,易发生溢奶。

    (三)胃

    婴儿胃呈水平位,当开始会走时,其位置逐渐变为垂直。新生儿胃容量约3035ml3个月时为l20ml1岁时为230ml。由于胃容量有限,故每日喂食次数较年长儿为多。胃平滑肌发育尚未完善,在充满液体食物后易使胃扩张。吸吮时常吸人空气,称为生理性吞气症。贲门张力低,易使婴儿发生呕吐或溢奶。

    胃黏膜有丰富的血管,但腺体和杯状细胞较少,盐酸和各种酶的分泌均较成人为少,且酶活性低下,消化功能差。盐酸激活凝乳酶使乳汁凝固,人乳较牛乳凝结得慢,凝块也较小。人乳中含有脂肪酶而牛乳无此酶。人乳中5O%的脂肪在胃内被分解。胃排空时间水为11.5小时,母乳为2.53小时,牛乳为34小时。喂养小儿间隔时间不宜过短,要符合食物从胃中排空的时间。早产儿胃排空得更慢,易发生胃潴留。

    (四)肠

    新生儿肠的长度为身长的8倍,婴儿超过身长的6倍,而成人仅为身长的4倍。肠黏膜细嫩,富有血管和淋巴管,小肠绒毛发育良好,肠肌层发育差。小儿肠系膜柔弱而长。黏膜下组织松弛,易发生肠扭转和肠套叠。小肠的主要功能包括运动、消化、吸收和免疫保护。大肠的主要功能是贮存食物残渣、进一步吸收水分以及形成粪便。

    食物通过肠道的时间个体差异较大,1236小时不等。母乳喂养儿奶液通过肠道的时间较快,人工喂养儿则较慢,可延长到48小时,所以,人工喂养儿大便较干结。

    婴幼儿肠壁较薄,通透性高,屏障功能较弱,肠内毒素及消化不全产物和过敏原等易经肠壁进人体内,引起全身性和变态反应性疾病。

    由于小儿大脑皮质发育不成熟,进食时常引起胃结肠反射,产生便意,所以大便次数多于成人。

   (五)胰腺

    对新陈代谢起到重要作用,既分泌胰岛素又分泌胰液,后者进入十二指肠发挥多种消化酶的消化作用。几个月的婴儿,其胰腺结构发育尚不成熟,缺少结缔组织,但血管丰富。胚胎20周时,胰腺腺泡已经发育成熟;出生34个月时,胰腺发育较快,胰液分泌量也随之增多;出生后1年,胰腺外分泌部生长迅速。新生儿外分泌部胰酶出现的顺序为:胰蛋白酶、糜蛋白酶、羧基肽酶、脂肪酶,最后是淀粉酶。由于婴儿肠淀粉酶含量较少,故不宜摄人过多的淀粉类食物。新生儿胰脂肪酶活性不高,直到23岁时才接近成人水平。

   (六)肝

    新生儿肝脏相对的较成人大,其重量为体重的4%,成人肝为体重的2%,到10个月时为出生时体重的2倍,3岁时则增至3倍。肝脏富有血管.结缔组织较少,肝细胞小,再生能力强,不易发生肝硬化。肝细胞到8岁时才发育完全。小儿肝脏的上、下界随年龄而异,正常小儿肝上界在右锁骨中线第5肋间(婴儿在第4肋间),腋中线第7肋间,背后第9肋间。肝脏下缘l岁左右一般在右锁骨中线肋缘下2cm处扪及,剑突下更易扪到,4岁以后肝下缘上升,6岁以下可在肋缘Fl-2cm处扪及质地软而无压痛的肝脏。婴儿肝脏易受各种不利因素影响,如缺氧、感染、药物等均可使肝细胞肿胀、变性、坏死、纤维增生而影响其正常生理功能。

   (七)脾

    新生儿脾重3g,成人脾重l20g。脾脏位置较表浅,正常新生儿的脾脏可于左肋缘下12cm处触到.3个月以内脾脏在肋缘下扪及认为正常,5 6个月以后脾脏不易扪及。当疑有脾大时应叩脾浊音界。增大的脾脏均有切迹。

二、肠道细菌

    胎儿的肠道在母体内是无菌的,生后数小时细菌始经口、鼻、肛门等处侵入,但在正常情况下胃及十二指肠几乎没有细菌。肠内菌群与食物成分以及周围环境的细菌污染程度有关,单纯母乳喂养儿,其正常粪便中的细菌以双歧杆菌占绝对优势,故大便染色涂片中几乎全系革兰阳性细菌(双歧杆菌),其他如嗜酸杆菌、大肠杆菌、产气乳酸杆菌等含量极少。人工喂养或混合喂养儿,肠内细菌群就没有上述那样单纯,大肠杆菌、嗜酸杆菌、双歧杆菌及肠球菌所占比例几乎相等,大便染色涂片中以革兰阴性细菌占优势。这种区别主要是由于奶类中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比例和成分不同所致。母乳含碳水化合物较多,蛋白质较少;牛乳中含蛋白质较多,相应的使分解蛋白质的大肠杆菌在肠内繁殖增多。脂肪酸可抑制某些细菌,尤其是葡萄球菌的生长。人乳中的乙型乳糖可促进双歧杆菌的生长和繁殖,抑制大肠杆菌的生长;而牛乳具有相反的作用。肠道内的细菌还能合成维生素KB族维生素。正常肠道菌群对入侵的致病菌有一定拮抗作用。大量使用抗生素后.可使肠道正常菌群失调,对致病菌的拮抗作用及其生物作用减弱,导致消化功能紊乱。

三、小儿粪便

    新生儿最初3日内排出的粪便,性状黏稠,呈橄榄绿色,无臭,称为胎便。它由脱落的肠上皮细胞、浓缩的消化液、咽下的羊水所构成。23日后即转变为普通的婴儿粪便。母乳喂养儿的粪便呈金黄色,稠度均匀,形如软性黄油,偶或稀薄而微带绿色,有酸味,pH 4.75.1,但不臭,每日排便平均24次。增加辅食后,大便次数即减少。牛乳喂养儿粪便色淡黄,大便较干,量多,微有腐败臭味,每日排便12次,易发生便秘。混合喂养儿粪便黄色、较软,介于牛奶与母乳喂养之间,每日13次不等。添加淀粉后可使大便增多,添加水果、蔬菜等辅食后,大便外观与成人粪便相似。

每昼夜排便次数因人而异,多少不等,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变为12次。小儿排便是反射性的,只要按时坐盆,在2岁前后即可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来赞一下
近回首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