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原因: 麻疹病毒感染(65%):麻疹病毒属副粘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抗原性稳定。病毒不耐热,对日光和消毒剂均敏感,但在低温中能长期保存。现代医学认为,麻疹是由麻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患者是唯一传染源,在潜伏期末2~3天至出疹后5天(如并发肺炎,则延至出疹后10天)有传染性。随着麻疹减毒活疫苗的普遍应用,其发病率已大为降低,但少数地区由于预防工作不够健全,仍有局部流行。其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染,也可通过污染的日用品、衣物等间接传播。近年来不典型麻疹开始增多。 免疫力低下(25%):儿童的免疫力特征常表现出免疫系统发育不够成熟,功能尚欠完善,由于免疫功能低下,身体呈现不抵抗状态,麻疹病毒乘虚而入,造成感染。 流行病学 麻疹的传染源主要是急性期患者和亚临床型带病毒者。后者将是麻疹控制与消灭中的新课题。在前驱期和出疹期,患者口、鼻、咽、气管及眼部的分泌物中均含有麻疹病毒,主要通过喷嚏、咳嗽和说话等由飞沫传播。密切接触者亦可经污染病毒的手传播,通过第三者或衣物间接传播甚少见。麻疹病人自出疹前5天至出疹后5天均有传染性,如合并肺炎,传染性可延长至出疹后10天。本病传染性极强,易感者接触后90%以上均可发病。发生季节以春季发病数较多,高峰在2~5月份。 发病机制 麻疹病毒侵入呼吸道上皮细胞及局部淋巴结,在这些部位繁殖,同时有少量病毒侵入血液;此后病毒在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复制活跃,大量病毒再次进入血液,此即为,临床前驱期,引起全身广泛性损害而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由于免疫反应受到抑制,易发生细菌性继发感染,故部分病人常继发鼻窦炎、中耳炎和支气管肺炎。并使结核病复燃,阳性的结核菌素反应变成阴性。麻疹病毒感染过程中,机体反应明显降低,可使湿疹、哮喘、肾病综合征患儿病情得到暂时缓解,但患者亦易继发细菌感染。亚急性硬化全脑炎(subacute sclerosing panencephalitis,SSPE),常在患麻疹后7—11年发病,其致病机制尚不清楚。分子生物学分析发现,SSPE病毒株表达的M蛋白低下,目前认为M蛋白的缺乏使不完整的麻疹病毒聚集,它不能被抗体或免疫细胞清除,从而导致本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