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伤(birth injury)是指分娩过程中因机械性因素对胎儿或新生儿的任何部位、组织、器官所造成的损伤。近年来,由于对产前检查的重视和产科技术的提高,其发生率已明显降低。 一、头颅血肿 【病因】头颅血肿( cephalhematoma)是由于异常分娩(胎位不正、头盆不称等)、产钳或负压吸引助产时,因头颅受到过度挤压,以致骨膜下血管破裂,血液积聚于骨膜下而发生。本病有时与颅骨骨折相并存。 【临床表现】常见于初产妇或有难产史所娩出的婴儿。血肿多位于头顶部,偶见于枕、额部,一侧多见,偶发生于双侧。生后数小时乃至数天头颅表面可见圆形肿胀,迅速增大,大小不一。由于血肿受到骨膜限制,不超越骨缝。血肿表面皮肤颜色可正常,负压吸引所致者呈紫红色,触诊时初期有胀满感,吸收过程中变软而有波动感,边缘清楚。由于血肿机化(钙质沉积而骨化)从边缘开始,故在基底部形成硬环,易误诊为凹陷性骨折,逐渐延至血肿中央部位,吸收需~4个月。血肿较大者,因血肿内红细胞破坏过多,引起血胆红素增高。头颅血肿与产瘤可同时存在,血肿常隐于水肿之下,待水肿消失后显出血肿。 【鉴别诊断】 1.产瘤( caput succedaneum)又称先锋头。是由于头先露部位头皮血液及淋巴循环受压所致的软组织水肿。出生时即可见边界不清的梭状肿胀,常越过骨缝,局部皮肤颜色正常或稍红,按压时凹陷,触之无渡动感,1~4天后自行吸收。 2.帽状腱膜下出血( subaponeurotic hemorrhage) 是头颅帽状腱膜与骨膜间疏松组织内出血。因无骨膜限制出血量较大,易于扩散,常越过骨缝,波动感明显,黄疸较重。 【治疗】一般不需要治疗,血肿可自行吸收而不留痕迹。保持局部皮肤清洁,不宜穿刺抽吸血液,以免引起继发感染。若并发脓肿则须切开引流,并同时给予抗生素治疗。因血肿较大而并发贫血或高胆红素血症者,应给予相应的治疗。 二、面神经瘫痪 【病因】面神经瘫痪(facial nerve palsy)是因胎儿面部受产钳或骨盆压迫(难产)引起第7对脑神经的周围部分损伤所致。 【临床表现】 常见为周围性面瘫,多数患儿为单侧轻瘫,面神经的下支最常受损。表现为患儿哭闹时,患侧鼻唇沟消失、眼裂不能完全闭合、额纹消失,口角向健侧歪斜。 【治疗】轻者数周后可自行痊愈,也可采用针灸、理疗、口服B族维生素等综合治疗促进其恢复。对眼睑不能闭合的患儿要注意保护角膜,但对个别面神经撕裂性损害且症状持久不愈者,可考虑外科手术治疗。 三、臂丛神经麻痹 【病因】臂丛神经麻痹( brachial plexus palsy)是新生儿周围神经损伤中最常见的一种,常因肩部不易娩出而用力牵拉头部或者臀位产过度牵拉头部、上肢或躯干时造成臂丛神经受压迫或撕裂,而引起上肢完全或部分的弛缓性瘫痪。 【临床表现】可分为上臂型和前臂型两类。 l.上臂型 即Duchenne-Erb麻痹。此型最常见,由颈5、6神经根受损所致。出生后即表现为肩部不能外展;上肢内收、内旋、下垂、不能外旋;前臂处于旋前的姿势,外伸不受影响,但不能后旋;肱二头肌反射消失,受累侧拥抱反射不能引出。当膈神经受损则出现隔肌麻痹。 2.前臂型 较少见,由颈8、胸1神经根受损所致。主要为手的瘫痪,若胸1神经根的交感神经纤维同时受损,可出现患侧的眼睑下垂、瞳孔缩小(霍纳综合征)。 典型病例不难诊断,但轻型病例有时不易被发现,严重损伤的病例可累及整个上肢(全臂型)。本病需与肱骨头脱离和脱臼、肱骨骨折、锁骨骨折或脑性瘫痪等鉴别。X线、肌电图及MRI检查可资鉴别。 【治疗及预后】采用夹板将上肢固定于外展、外旋、前臂肘关节屈曲的位置,2周内不能活动,以后可进行按摩、理疗,有肌肉萎缩者可考虑矫形手术。多数患儿预后较好,经3~6个月可恢复,但肌力差,尤其是三角肌力弱持续较久,部分患儿可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四、锁骨骨折 【病因】锁骨骨折(fracture of clavicle)是产伤后骨折中最常见的一种。多见于难产及巨大儿。由于分娩过程中严重肩部受压及牵拉致使锁骨发生骨折。 【临床表现】分为不完全性(即青枝骨折)和完全性骨折。轻者常被忽略。多表现为局部肿胀,患侧上肢自主活动少,被动活动时哭闹,部分手下垂不能移动或不灵活,患侧拥抱反射减弱或消失。数日后局部软组织肿胀,1~2周后检查锁骨中外1/3交界处扪及肿块,触之有压痛。有骨折移位时,患侧肩部锁骨中部有突起或肿胀,触之可有摩擦感。本病需与臂丛神经麻痹相鉴别,X线即可确诊。 【治疗】不完全性骨折一般不需治疗;完全性骨折则需腋下置一棉垫,并将患肢用绷带固定于胸壁,也有学者主张不需治疗,一般2周左右即可愈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