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脐炎 【病因】脐炎( omphalitis)主要是因出生时断脐或生后脐残端未予消毒处理,被细菌污染而引起的局部炎症。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为多见,其次为溶血性链球菌或混合感染所致。 【临床表现】脐轮及脐周皮肤红肿,有少量脓性渗出物(需与脐尿管瘘流出的尿液相区别),常带有臭味,严重者形成脐周围腹壁皮肤的蜂窝组织炎甚或皮下坏疽,也可沿着尚未闭合的脐血管向上蔓延到腹腔、门静脉,引起腹膜炎、败血症甚至脓毒血症。此外,有时需与脐肉芽肿相鉴别,后者是在断脐后创面受到异物刺激或感染,形成小的肉芽组织增生,常表现为肉芽组织表面湿润,有少许黏液或黏液脓性渗出。 【治疗】轻者局部碘酊涂抹后,再用75%酒精清洗,每日2~3次;有脓肿形成者应切开引流;并发腹膜炎、败血症或蜂窝组织炎者,应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有效抗生素治疗。 二、脐疝 【病因】脐疝( umbilical hernia)是一种先天性的发育缺陷,为新生儿脐部常见病之一。胎儿期有脐血管(两条脐动脉与一条脐静脉)通过脐环,脐血管在生后数周逐渐闭塞萎缩,脐环亦随之闭合并成为腹壁薄弱点之一;新生儿两侧腹直肌及其前后鞘在脐部尚未闭合;因此,各种使腹压增高的因素如咳嗽、排便困难、过多啼哭等,均可使肠管从尚未闭合的脐环(即疝孔)突出而形成脐疝。 【临床表现】多见于早产儿,胎龄愈小,出生体重愈低,发生率愈高。脐部突出,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1~5cm不等,皮肤颜色正常;直立位、哭闹或咳嗽时,因腹压增高,腹腔内容物可突入疝囊内,疝囊皮肤紧张,腹压越高则疝囊膨出越大。安静时以手加压后肠管易还纳入腹腔。脐疝婴儿一般并无痛苦,也不伴有消化道症状,导致嵌顿或肠梗阻者极少见。 【治疗】脐疝在lcm以下者,绝大多数到1岁左右随腹肌发育疝孔逐渐闭合而自愈,亦可用胶布固定硬币压迫疝囊,使其不能膨出,促使其早日闭合;若脐疝环较大并经上述疗法至2岁以上仍未闭合者,可考虑手术修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