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儿科 > 儿科护理

新生儿出血症

2013-12-13 17:37:43  

      新生儿出血症( haemorrhagic disease of the newbornHDN)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维生素K缺乏,使体内一些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Ⅱ、Ⅶ、Ⅸ、X等)活性降低而引起的出血性疾病。近年来,由于新生儿出生时已预防性的常规注射维生素K1,故此病发病率已明显减少。

    【病因和发病机制】  Ⅱ、Ⅶ、Ⅸ、I等凝血因子主要在肝脏合成和贮存,这些凝血因子必须在维生素K的参与下,方能使它们的谷氨酸残基羧化为γ-羧基谷氨酸,具有更多的钙离子结合位点后才具有凝血的生物活性。当维生素K缺乏时,上述凝血因子的谷氨酸残基羧化障碍,影响其凝血的生物学活性,易发生出血。

   本病的发生多与如下因素有关:①肝脏储存量低:由于维生素K不易通过胎盘,故母体仅有少量维生素K进入胎儿体内,早产儿、小于胎龄儿肝脏维生素K储存量则更低。②合成减少:新生儿刚出生时肠道细菌尚未定殖,出生后使用抗生素可抑制肠道正常菌群,若母亲产前应用某些抑制维生素K合成的药物(如双香豆素、苯妥英钠、利福平、异烟肼等)等均可导致维生素K合成不足。③摄入不足:生后几天进食少,由食物获得维生素K不足;母乳中维生素K含量明显低于(15ug /L)牛乳(60/ug /L),故母乳喂养的婴儿更易发此病。④吸收障碍:当患有肝胆疾病如先天性胆道闭锁及肝炎综合征时,因胆汁分泌减少,可影响肠黏膜对维生素K的吸收。

   【临床表现】本病的特点是突然发生出血,出血时间、程度及部位不一。通常依据发病时间分为如下3型:①早发型:生后24小时之内发病,多与母亲产前应用影响维生素K合成的药物有关。出血程度轻重不一,表现为脐带残端渗血、皮肤出血、消化道出血、肺出血,严重时出现致命性的颅内出血。②经典型:生后第25天发病,早产儿可迟至2周。表现为皮肤出血,脐带残端渗血、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等,出血量一般少到中等,个别可因大量出血而导致失血性贫血,甚至休克。③晚发型:生后13个月发病,多见于慢性腹泻、营养不良、长期接受全胃肠外营养的患儿,也可见于纯母乳喂养儿。常见为颅内出血,其次为皮肤出血、胃肠道出血。严重颅内出血者常预后不良。

   【辅助检查】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明显延长(为正常对照的2倍以上)是诊断本病的重要依据。凝血时间也延长,但血小板计数、出血时间、血块退缩试验和纤维蛋白原均正常。有条件的单位可直接测定血中维生素K水平和Ⅱ、Ⅶ、Ⅸ、X因子含量。活性Ⅱ因子与Ⅱ因子总量比值测定,<1时提示有维生素K缺乏。用免疫学方法(PIVKAⅡ法,protein induced in vitamin K absence)直接测定无活性凝血酶原,阳性提示存在维生素K缺乏。

    【诊断与鉴别诊断】根据病史中有高危因素、临床有出血表现、凝血酶原时间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延长,且出血时间、血小板正常即可诊断。维生素K治疗有效有助于本病诊断;须与以下疾病鉴别:

    1.新生儿咽下综合征  婴儿在分娩过程中咽下母血,生后不久即发生呕血和便血。但本病无其他部位的出血倾向,凝血机制正常,经洗胃后不再呕血。此外,Apt试验可鉴别呕吐物中的血是否来自母体,其原理是新生儿血红细胞以胎儿血红蛋白(HbF)为主,HbF有抗碱变能力。可取1份呕吐物加5份蒸馏水,离心10分钟后取上清液4ml,加入1%氢氧化钠1ml,液体变为棕色为母血,粉红色则为婴儿血。

    2.消化道出血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应激性胃肠损伤、消化道畸形等也可出现呕血和便血。但患儿常有窒息、感染和使用糖皮质激素史,一般状态较差,腹部体征明显,特别是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和消化道畸形,影像学检查更有助于鉴别。

    3.其他出血性疾病  先天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管瘤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综合征均有血小板明显降低;血友病患儿以男性多见,且多有家族史,主要表现为手术或外伤后出血不止;DIC时常伴有严重原发疾病,除凝血酶原时间和凝血时间延长外,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降低可予鉴别。临床疑为新生儿出血症,而维生素K治疗无效时,则应考虑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可能,实验室检查可见相应的凝血因子缺乏。

   【治疗】最主要是补充维生素K1。已发生出血者,可予维生素K1每次12mg静脉注射,疗程35天。一般患儿即能见效,但由于早产儿肝脏不成熟、凝血因子前体蛋白合成不足,必要时可输新鲜全血或冰冻血浆以补充凝血因子。此外,治疗中还应注意纠正失血性贫血及低血压等。

    【预防】母孕期服用过抑制维生素K合成的药物者,应在妊娠末3个月期间给予维生素K1l0mg肌注1次,分娩时再肌注1次。纯母乳喂养者,母亲应口服维生素K120mg/次,每周2次。所有新生儿出生后应立即给予K11mg肌注1次(早产儿连用3次)。此外,对肝胆疾病、慢性腹泻、长期全静脉营养等高危儿,均应酌情补充维生素K1,以预防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的发生。

 

来赞一下
近回首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