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儿科 > 儿科保健

川崎病

2013-12-24 23:53:53  

   川崎病( Kawasaki disease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ucocutaneous lymph node syndromeMCLS),是一种以全身性中、小动脉炎性病变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热性发疹性疾病,其临床特点为发热伴皮疹,指、趾红肿和脱屑,口腔黏膜和眼结膜充血及颈淋巴结肿大,其最严重危害是冠状动脉损害,它是儿童期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之一。本病于1967由日本川崎富作首次报告,目前世界各国均有发病,以亚裔人发病率为高。发病年龄以5岁以内尤其婴幼儿为主,男孩多见,四季均可发病。

    【病因和发病机制】病因不明,流行病学资料支持其病因可能为感染所致,曾提出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支原体和病毒(尤其是反转录病毒)感染为其病因,但反复病原学检查均未能证实。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机体对感染源的免疫反应参与了川崎病的发病。川崎病急性期存在着明显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异常。目前有关川崎病的发病机制有两种学说:①超抗原学说:川崎病异常的免疫激活,是细菌或病毒以超抗原介导机制引起的。许多病原微生物都可引起川崎病,如葡萄球菌肠毒素、链球菌红斑毒索、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l等在川崎病的发病中起到超抗原的作用。②热休克蛋白学说:热休克蛋白65(heat shock protein,HSP65)模拟宿主自身抗原的致病作用,细菌HSP65与人类HSP63有高度同源性,川崎病患儿起病前可能有细菌感染过程,感染后细菌HSP65诱导使局限于血管组织的HSP63表达增高,通过抗原分子模拟机制,产生血管组织自身免疫损伤。超抗原致病学说和细菌HSP65模拟宿主的致病作用,均表明T细胞异常活化是川崎病免疫系统激活导致血管免疫损伤的始动环节和关键步骤。而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以及细胞因子的级联放大效应是川崎病血管炎性损伤的基础。

    【病理】KD基本病理改变为全身性血管炎,累及主动脉及其分支,好发于冠状动脉。病理过程可分为四期,以冠状动脉为例,各期变化如下:

    1  19天,特点为小动脉周围呈现急性炎性改变,冠状动脉主要分支血管壁上的小营养动脉和静脉受到侵犯,心包、心肌间质及心内膜出现炎症反应,有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

    第Ⅱ期  1021天,冠状动脉主要分支全层血管炎,包括内膜、中膜及外膜均受到炎性细胞浸润,伴坏死和水肿,弹力纤维和肌层断裂,可形成血栓和动脉瘤。

    第Ⅲ期  2831天,动脉炎症逐渐消退,血栓和肉芽形成,纤维组织增生,内膜明显增厚,导致冠状动脉部分或完全阻塞。

第Ⅳ期  可长达数年,病变逐渐愈合,心肌瘢痕形成,阻塞的动脉可能再通。

   【临床表现】

    l.主要表现

    (l)发热:常为不规则热或弛张热,可高达40℃以上,一般持续13周。高热时可有烦躁不安或嗜睡。

    (2)球结合膜充血:多于起病34天出现,双眼球结合膜血管明显充血,无脓性分泌物,热退时消散。

   3)唇及口腔表现:唇充血皲裂,舌乳头突起、充血似杨梅舌。口腔及咽黏膜弥漫性充血,呈鲜牛肉色。

    (4)多形性红斑或猩红热样皮疹:以躯干最多,常在第1周出现,偶有痛痒,不发生疱疹或结痂。肛周皮肤发红、脱皮。有的婴儿原卡介苗接种处重新出现红斑、疱疹或结痂。

    (5)手足症状:急性期手足硬性水肿和掌跖红斑,恢复期在指趾末端沿指趾甲与皮肤交界处出现膜样脱皮,这一症状为本病较特征性的表现。指、趾甲有横沟。

    (6)颈淋巴结肿大:单侧或双侧颈淋巴结肿大,坚硬有触痛,表面不红,无化脓。病初出现,热退时消散。有时亦伴枕后、耳后淋巴结肿大。

    2、心脏表现  于疾病的16周可出现心肌炎、心包炎、心内膜炎、心律失常。心电图可示低电压、PRQ-T间期延长、ST-T改变等;伴冠状动脉病变者,可呈心肌缺血甚至心肌梗死改变。冠状动脉造影或二维超声心动图可发现30%50%病例伴冠状动脉扩张,其中约15% 20%发展为冠状动脉瘤,多侵犯左冠状动脉。冠状动脉损害多发生于病程24周,但也可见于疾病恢复期。心肌梗死和冠状动脉瘤破裂可致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

     3、其他  可有间质性肺炎、无菌性脑膜炎、消化系统症状(腹痛、呕吐、腹泻、麻痹性肠梗阻、肝大、黄疸等)和关节肿痛以及视力障碍等。

    【辅助检查】

    1.血液学检查  周围血白细胞增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伴核左移。轻度贫血,血小板早期正常,第23周增多。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ALIAST升高。

    2.免疫学检查  血清IgGIgMlgAIgE和血循环免疫复合物升高。Th2类细胞因子如IL-6明显增高,血清总补体和C3正常或增高。

    3.心电图  早期示窦性心动过速,非特异性ST-T变化;心包炎时可有广泛ST段抬高和低电压;心肌梗死时相应导联有ST段明显抬高,T渡倒置及异常Q波。

    4 .X线胸部平片  可示肺部纹理增多、模糊或有片状阴影,心影可扩大。

    5.超声心动图  急性期可见心包积液,左室内径增大,二尖瓣、主动脉瓣或三尖瓣反流;可有冠状动脉异常,如冠状动脉扩张(直径>3   mm,≤4mm为轻度;47mm为中度)、冠状动脉瘤(8mm)和冠状动脉狭窄。

    6.冠状动脉造影  超声波检查有多发性冠状动脉瘤,或心电图有心肌缺血表现者,应进行冠状动脉造影,以观察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指导治疗。

   【诊断及鉴别诊断】

    1.诊断标准  发热5天以上,伴下列5项临床表现中4项者,排除其他疾病后,即可诊断为川崎病。

    (1)四肢变化:急性期掌跖红斑、手足硬性水肿,恢复期指趾端膜状脱皮。

    (2)多形性红斑。

    (3)眼结膜充血。

    (4)口唇充血皲裂,口腔黏膜弥漫充血,舌乳头呈杨梅舌。

    (5)颈部淋巴结肿大。

    如上述5项临床表现中不足4项,但超声心动图有冠状动脉损害,亦可确诊为川崎病。

    2.鉴别诊断  本病需与感染性疾病如猩红热、败血症、化脓性淋巴结炎及其他免疫性疾病如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渗出性多形性红斑等相鉴别。

   【治疗】

    1.阿司匹林  每日3050mg/kg,23次服用,热退后3天逐渐减量,约2周左右减至每日35mg/kg,维持68周。如有冠状动脉病变时,应延长用药时间,直至冠状动脉恢复正常。

    2.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  早期(发病10天内)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每日400mg/kg,共5天,可减少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缩短发热时间;或12g/kg,一次大剂量滴入的效果更好。应同时合并应用阿司匹林,剂量和疗程同上。部分患儿对IVIC效果不好,可重复使用12次。

    3.肾上腺皮质激素  因可促进血栓形成,易发生冠状动脉瘤和影响冠脉病变修复,故不宜单独应用。IVIG治疗无效的患儿可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亦可与阿司匹林和双嘧达莫合并应用。剂量为泼尼松每日l2mg/kg清晨顿服,用药24周。

    4.其他治疗

   (l)抗血小板聚集:除阿司匹林外加用双嘧达奠,每日35mg/kg

   (2)对症治疗:根据病情给予对症及支持治疗,如补充液体、保护肝脏、控制心力衰竭、纠正心律失常等,有心肌梗死时应及时进行溶栓治疗。

   (3)心脏手术:严重冠状动脉病变宜行外科手术,如冠状动脉搭桥术等。

【预后】本病系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约1%-2%的病例可有1次或多次复发。有冠状动脉病变者,多数于1年内超声心动图恢复正常,但约1%2%可死于心肌梗死或动脉瘤破裂,个别病例在临床症状消失数年后猝死。无冠状动脉病变患儿于出院后1个月、3个月、半年及1年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包括体检、ECG和超声心动图等)。

 

来赞一下
近回首页
返回首页